今年6月29日正式投产的鄂尔多斯万成功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该项目占地52445平方米,总投资75656万元。配套建设规模包括:195MW/780M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由234台储能电池舱和59台升压一体机舱组成;5MW/20MWh水系液流储能系统,由20个储能单元和2台升压一体机组成;以及一座220kV升压站。
该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17个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之一。在政策扶持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系统已从示范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而本项目中兆瓦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系统的成功研制与应用,将产生良好示范效应,推动液流电池技术在电网、储能电站等更广泛领域落地,进而改变传统能源供应与利用模式。随着技术持续成熟、成本进一步降低,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系统的商业化前景也将更为广阔。同时,作为电网侧新型储能示范项目,鄂尔多斯万成功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还可有效提升新能源发电出力,从而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与清洁电力消纳,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内蒙古电力集团电网储能有限责任公司万成功储能电站技术专责田浩然向记者介绍:“鄂尔多斯万成功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中的水系有机液流储能系统是水系有机液流储能系统的全球首次规模化应用。该系统具备长循环寿命(≥15000次)与大容量长时储能的优势。此外,兆瓦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系统的研制,不仅推动了液流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还将促进储能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作为内蒙古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万成功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的正式投产,既深度响应了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又契合了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两大任务中对能源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战略要求,有力推动了新型储能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强劲动能。
对达拉特旗而言,项目的建设及并网投产同样意义重大:一方面,项目积极响应了内蒙古支持锂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及开展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建设的相关政策,并且通过示范项目积累的经验,为后续储能电站的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项目落地带动了达拉特旗当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在环境层面,电化学储能属于环境友好型能源,电站建成后可减少煤炭使用量,降低CO₂、SO₂等有害气体排放,有效改善环境质量。从社会价值来看,储能电站能平抑电网负荷波动,提高供电质量和电网运行安全性,为当地居民提供更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近年来,达拉特旗紧抓“双碳”战略机遇,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链,从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基地到“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再到如今的电网侧储能示范项目,一幅清洁能源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随着鄂尔多斯万成功储能电站的并网投运,这座矗立在库布其沙漠中的“新能源方阵”正在成为达拉特旗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未来,达拉特旗的绿色发展之路还将持续延伸。(记者:王星雅 敖胜军 李卓颖 张奥卓 视频制作:段永鲜)
02
新华日报:项目为王,宿迁经济发展量质齐升韧性强
据全球液流电池网获悉,宿迁市近日发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3.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6.1%,居全省第三,三项居民收入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宿迁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西楚大地处处热潮涌动,保持着奋发进取的“速度”和“热度”。
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宿迁全力打造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在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用凸显——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
推动产业能级再提升,泗阳县盛虹新材料产业园是宿迁以科技为抓手推进产业发展的典范。“8个塑料瓶能做一件Polo衫,28个塑料瓶能做一件冲锋衣。”在这里,全球首条再生纤维产业链每天都在上演“魔法”故事——每天有2500万个废旧塑料瓶被加工成高品质再生聚酯纤维,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航空等领域。
“今年以来,我们聚力做大产业集群,打好千亿级产业攻坚三年行动收官战,着力稳住新能源产业基本盘,全力提升高端纺织产业新动能,加快培育绿色食品产业增长点,推动千亿级产业实现‘从1到2再到3’的‘滚雪球’效应。”宿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年上半年,宿迁新竣工项目175个,完成投资419.5亿元。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宿迁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项目落地转化,以项目之“进”夯实发展根基的坚实举措。
“公司上半年产值超2000万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目前订单已排到9月份。”在江苏康纳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公司副总经理孙传芬向记者介绍从德国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时说,“一期项目实现快速投产达效,要感谢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像江苏康纳这样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宿迁上半年竣工12个。
机器轰鸣、焊花飞溅,沭阳县常坤智能科技项目现场一片繁忙。项目总投资30亿元,将建成规划年产300万货位的智能立体仓储货架基地,施工进度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泗洪县的江苏众一能源科技项目于近日顺利竣工,“建设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帮办小组就赶来帮忙解决。”公司总经理汤春阳说,预计今年能实现产值2000万元。
紧盯时间表、按下快进键,宿迁重大项目建设“跑起来”,不断刷新“进度条”。宿迁全市上下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产业思维拓展招商场景,以市场眼光精准招引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为企服务,持之以恒抓好项目建设,着力推动经济稳健增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类智能设备协同作业。“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生产流程全链条可视化管控。”公司负责人介绍,智能化改造带来的成效十分显著,生产周期缩短了15%,劳动生产率提升了20%,综合能耗降低了12%。
在激烈的产业竞争浪潮中,宿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升级之路。今年1至5月,宿迁招引新竣工人才科技项目124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75项,转化高科技成果180项。
在江苏风云动画有限公司,制作团队正在推进系列动漫作品《寻味中华》的创作工作。“公司构建了‘内容创作+精良制作+全球发行’的工业化体系,上半年实现产值约3000万元,下半年将持续攀升。”公司董事长郑群隆说。
为全面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宿迁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揽,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科技创新。聚焦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前瞻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了一批重大创新产品。近三年,宿迁高新技术企业数保持年均20%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