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机制变革背后:从“双峰短时”到“单峰长谷”
电价机制的每一次调整,都是对负荷形态变迁的直接应答。山东的分时电价政策迭代勾勒出清晰的变革轨迹:2008 年首推尖峰电价,直击 "中午 + 晚上" 双峰负荷痛点;2015 年结合夏冬高峰特性细化时段,2023 年成为首个推出深谷电价的省份,将用电时段划分为尖峰、高峰、平段、低谷、深谷 5 个等级,尖峰电价翻倍、深谷低至 1 折,价差显著扩大,形成强大的市场调节信号。
此次调整的核心在于重构峰谷逻辑:将晚高峰延长至 6 小时,同时把光照充足、光伏发电集中的午间时段从传统峰段调至低谷或深谷。政策杠杆的撬动效应立竿见影 ——2024 年山东午间填谷负荷峰值达 583.87 万千瓦,多消纳风光新能源 23 亿千瓦时,新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
山东的探索并非孤例。2025 年 7 月实施的地方分时电价新规中,安徽夏冬晚高峰达 8 小时,江西一年 10 个月晚高峰超 6 小时。从 "双峰短时" 到 "单峰长谷",负荷形态的制度化转变,本质是电力系统对能源结构与经济活动变迁的主动应答。
负荷重构:新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双重驱动 我国电力负荷曾长期锁定“双峰双谷” 格局,这一形态深度植根于火电主导的能源结构与传统生产生活节律,而当前负荷形态已发生新的变化。
长时储能的 “长时要求”从负荷与政策中走来
双重变革叠加下,“白天发电盈余、夜间供电紧张” 的错配日益凸显。发改委预测,今年迎峰度夏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将增约 1 亿千瓦,凸显供需风险。在此背景下,储能成为平衡供需的核心手段,其充放电时长与效率直接决定调峰能力,应对波动与错配需更长周期。 在电价机制引导下可以清晰看到储能需要补位关键时段,这也是为什么长时储能需达到4-6小时甚至更长的原因。若放电不足,高峰后期易出现缺口引发连锁风险。2023 年,山东省在调整电价策略的同时,发布《关于支持长时储能试点应用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长时储能功率放电时长不低于 4 小时;河北省 2024 年发布的政策中,特意设置日间 3 个低谷时段,引导储能在午间充电,以更好匹配新能源发电出力与负荷需求。 但当前长时储能发展仍存明显短板:年初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4 小时以上项目占比不足 16%,平均时长仅 2.3 小时,与新能源高渗透、负荷增长需求形成极大反差。为此,国家多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推动长时储能技术应用,也为行业突破指明方向。 负荷自然演进下,长时储能是破解新能源消纳与供需平衡的核心。纬景储能 VP 系列容量型储能产品,以 4-6 小时以上连续放电能力精准匹配日趋渐长的用电高峰需求,构成长时储能核心支撑。其采用碱性水系电解液,从化学本质实现本征安全、不燃不爆;锌、铁原料储量丰富且廉价,以低度电成本顺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 同时,功率与容量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投产、独立扩展,适配多元场景;电解液无重金属、无毒,循环寿命超 20,000 次,可与风光电站生命周期匹配,大幅降低维护成本。这款产品设计之初即锚定新能源高占比趋势,以技术特性预判并主动响应未来长时间尺度的平衡需求,成为让 "长时储能" 从概念走向可落地的标杆。